阅读信息
大关庙见闻
作者:  来源:  点击:  发布日期:2009-09-25 16:26:58

 

        今天是元宵节,也是一年一度的大关庙会。大关庙会也叫梨耙会。
        早饭后,约了阿德、小顺去赶庙会。通往大关庙的各条道上,人们穿红着绿,喜气洋洋。
        1点多钟,我们到了大关庙。
         大关庙是一个地名,即河图镇大关庙村,位于保山坝东边的哀牢山脚。
        庙会最热闹的地方在哀牢山的半山腰上,那儿是庙会的主会场。我们把车停放在山脚,无意在热闹的地方停留,想蹬上山顶呼吸一些新鲜空气。
        我们一行三人,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,徒步蹬向哀牢山顶部。到了山腰的时候,赶会的人们挤得水泄不通。我们塞在人群中,慢慢挪动脚步,艰难地挤出这人的海洋。顺着山坡上的一条小道,继续向山顶蹬去。
        成群结队的少男少女们不畏山高坡陡,跟在我们后面,径直爬向山顶。
快到山顶时,原先认识的河图镇的一名工作人员赶上我们,坚持要给我们带路。她一边走,一边给我们介绍了大关庙会的由来。
        很久以前,哀牢山上有一座庙宇,名叫大关庙。山下的村庄因此得名——大关庙村。村民们世世代代在哀牢山下安居乐业,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在大关庙前集会,烧香拜佛,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同时商讨当年春耕大事,精心准备春耕农具,于是有了大关庙会。
        村民们春耕的农具大都是梨和耙。集会前,各自检修梨耙。没有的,要赶紧制作。多余的,集会时顺便带上,无偿地提供给那些不会制作梨耙的人们。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交易,那些不会制作或懒于制作梨耙的人,就只能在集会上购买了。
        如今,夕日的庙宇已不复存在,但正月十五赶庙会的习惯则一直保留至今,庙会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梨耙会。
        改革开放以后,特别是近几年来,群众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明显提高,对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。每年庙会,四面八方的人都向大关庙赶来,既图个热闹,又能够买到春耕农具,更期望能买到各自的日常所需。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,是物的交流,是农具的交流,更是各仲信息的交流。渐渐地,家电、日化、个体商贩、餐饮服务、文艺宣传等等,逐渐成了庙会的主打项目。法制宣传、惠农政策宣传,家电下乡宣传等,成了今年的亮点,梨耙会成了由政府搭台,商业唱戏,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的大型综合交流会。
        说话间,我们已经到了山顶。大家累得气喘连连,都有一种精疲力竭的感觉,于是坐在乱石丛中休息。
       山坡上乱石嶙峋,松林成遍。放眼望去,保山坝区风光一览无余。天上,晴空万里,白云朵朵。远处,村寨相连,一些高大的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,尤如珍珠一般发出耀眼的光芒。山下,庙会主会场上,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。一种雄居山巅,俯察万象的自豪感由然而生。
        但我们被周围的山石吸引住了,这些山石通体墨黑色,形状犹如相互嬉戏的孩童,有的连成一个群体,有的分散独立,扮出种种玩皮而有趣的姿态。它们或立、或躺、或缠、或拎,姿态各异,妙趣横生。我们轮流站到照相机前留影,最后,大家一起合影。
        5点多钟,我们下山,与河图派出所在现场值勤的几位同志打过招呼后,向着来时的方向返回。
        窗外月光如水。想着今天在大关庙的种种情景,躺在床上翻来覆去,怎么也睡不着。于是翻身起床,钻进书房,我要把今天的所见所闻写下来。
        夜深了,我走出书房,来到阳台上,深深地呼了一口气。今晚的月亮格外的圆,格外的明净。

  • 上一篇:
  • 下一篇:

最近更新